本报记者报道:2025年10月31日,第十三届国际科学技术融合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ICIST2025)在杭州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东南亚农业技术协会(AATSEA)联合主办,以“土壤、水和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粮食安全、可持续农业”为核心主题,吸引了来自19个国家、覆盖农业科学、生物技术和食品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2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农业科技前沿,共商可持续发展路径。

(第13届国际科学技术融合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现场)

作为推动国际农业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会议开幕式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林福呈教授,美国杜克大学何胜洋教授,新加坡淡马锡生命科学实验室Naweed Isaak Naqvi教授,芬兰赫尔辛基大学Tapio Juokslahti教授,泰国玛希隆大学Kampon Sriwatanakul教授,国际有机农业亚洲联盟协会Shaikh Tanveer Hossain主席等9位国际知名专家先后登台作主旨报告,聚焦土壤健康维护、水资源高效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农业发展关键议题,集中展示了微生物改良土壤技术、智能农业监测系统、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前沿技术与理论,为破解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生态瓶颈、推动绿色高效生态农业转型,提供了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重要参考。

(东南亚农业技术协会会长Kasem Soytong教授会议致辞)

会议颁奖环节,东南亚农业技术协会会长Kasem Soytong教授介绍,设立系列奖项,旨在表彰相关领域卓越贡献者,授予在国际合作中,在跨区域农业、双碳减排及环境治理三大核心领域取得里程碑式成就的个人或团体。各奖项覆盖理论研究、政策实践、社区落地等全链条,全面激励全球力量共同推进东南亚农业及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

东南亚农业技术协会会长Kasem Soytong教授先后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林福呈、博茨瓦纳农业和生产学会主席John Moreki博士颁发终身成就奖;为阿拉伯国家-中国经贸合作创新中心主席、中国-阿拉伯国家青年创业园管委会主任邢纪国颁发(AATSEA)杰出领导奖(国际标准政策制定与环境治理领域)表彰在政策制定、技术应用、技术转移、经贸交流等方面推动区域生态改善的实践成果;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赵瑞琳教授、印度尼西亚Nanik Setyowati教授颁发“教育研究奖”聚焦农业与环保领域的学术突破、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贡献;为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农业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Mr.Souliya Souvandouane”颁发特别社区服务奖”用以嘉奖深入基层、切实助力社区农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公益项目。

(东南亚农业技术协会会长Kasem Soytong为邢纪国主席颁发获AATSEA杰出领导奖)

阿拉伯国家-中国经贸合作创新中心主席、中国-阿拉伯国家青年创业园管委会主任邢纪国荣获AATSEA杰出领导奖(国际标准政策制定与环境治理领域)。该奖项旨在表彰其在东盟、阿盟地区双碳减排、数字化碳资产开发、环境治理及农业科技合作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成为本次国际会议的重要亮点。

作为专注于东南亚现代农业技术研究与合作的非营利性组织,AATSEA的奖项评选以成果实效性和区域影响力为核心标准 ,此次将杰出领导奖授予邢纪国(国际标准政策制定与环境治理领域),既是对其个人推动跨区域科技合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中国与东盟、阿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成果的肯定。 在双碳减排与数字化碳资产领域,邢纪国长期深耕区域合作,依托“一带一路”合作框架,推动新能源技术在阿拉伯国家落地。他主导的合作项目已促成阿联酋、科威特、摩洛哥、约旦等国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网络建设项目,将显著降低区域交通领域碳排放。同时,他积极探索数字化碳资产核算与交易模式,引导成立气候与能源投资数字资产交易所,为东盟、阿盟国家提供可复制的低碳发展路径。

环境治理方面,邢纪国牵头推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防沙治沙、沙特海水淡化、泰国乡村饮用水治理等技术合作,将中国生态治理经验与中东及东南亚地区实际需求相结合,有效缓解了部分区域的生态压力。其主导的合作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更构建了“技术共享-联合治理-效益共赢”的国际合作新模式。

农业领域是邢纪国的重点发力方向。他落实约旦哈希姆王国马铃薯大面积种植、摩洛哥阿加迪尔地区阿甘油病虫害防治、埃及苏伊士水稻增产灌溉等项目;推动中泰两国在先进种植技术转移、有机产品认证及清真认证等方面深度合作,联合东南亚农业技术协会与泰国多所高校搭建技术交流平台,显著提升了当地农产品产量与质量。此外,他还通过资源整合助力泰国“一区一品”产业升级,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农业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悉,邢纪国此前已荣获中国-阿拉伯国家科技合作突出贡献奖、马来西亚总统府授予亚太经济发展领导力奖、泰国中医药国际合作杰出贡献奖、中国致公党中央对外联络先进个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多项荣誉。此次国际奖项的加持,进一步彰显了其在跨区域可持续发展合作中的标杆作用。与会专家表示,邢纪国的实践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挑战、推动农业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注入了新动能。

会议期间,亚洲自身促进协会(GIAPSA)会长Hiroyuki Konuma教授介绍,与会代表们通过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有效凝聚了全球在解决农业科技关键问题上的共识,进一步拓展了区域间科研合作网络,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短缺等全球农业挑战,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明确了具体路径。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劳红武在致辞中强调,推动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共同探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路径,不仅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更是全球农业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杭州市上城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孔德君在致辞中指出,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可持续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本次会议聚焦微生物技术、智慧农业、智能农场等领域,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本次会议展示了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在农业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方面的综合实力,为全球农业科技界搭建了高水平、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平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将继续深化与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美等友好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推动各方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技术成果转移与国际示范应用,共同为农业绿色发展与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