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中医唐志莲】

在桂林瓦窑西路5号,有一家备受街坊邻里信赖的中医诊所——“唐志莲诊所”。它规模不算大,却凭借着多年的口碑,吸引着周边居民以及老患者介绍而来的新朋友。在患者们的口中,唐志莲医生给人最深的印象便是“实在”,从不夸大其词。
医路传承,厚积诊疗之功1965年,唐志莲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她的父亲唐小二,是桂林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老中医。唐老先生独创的“药物点穴结合疗法”,曾被《漓江日报》《桂林晚报》争相报道,在当地医疗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样浓厚的中医氛围熏陶下,唐志莲从小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少的她,便跟着父亲上山采药、认药,在山林间辨识各种药材的形态与生长环境,从最基础的抓药、煎药、认药学起,每一味药材的特性、功效,她都反复琢磨、认真记忆。这一学,就是十多年。这段跟师学习的经历,为她积累了宝贵的中医实践经验,也让她对中医这门古老医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后来,唐志莲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广西中医学院,接受了系统而全面的中医教育。毕业后,她毅然回到自家诊所,于1988年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行医生涯,真正从“学徒”转型为“临床医师”。但她并未满足于此,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她四处奔波,积极进修。她先后前往区医院、桂林中医医院进修内科,在内科领域深耕细作;又奔赴湘潭科林皮肤病医院,潜心钻研皮肤病诊疗;还曾远赴北京,跟随杨波教授钻研内分泌疾病(侧重二级糖尿病三级逆转)的诊疗。在进修过程中,她十分注重病例记录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每遇到一个典型病例,都会详细记录下来,反复分析研究,逐步拓展自己的诊疗范围。从医42年来,唐志莲凭借着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经验,在多个诊疗领域崭露头角。她擅长治疗内科的肝、肾、胃部疾病,对于儿科常见病症、妇科调理、皮肤科病症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同时,她还能为肿瘤患者提供辅助治疗,对退行性疾病进行中医干预。在诊疗过程中,她始终坚守“不夸大疗效”的原则。遇到自己把握不准的病症,她会诚恳地建议患者前往大型医院进一步检查,避免因为自己的误判而延误患者的治疗时机。
坚守医德,权衡现实与仁心在医德方面,唐志莲一直秉持着父亲“救死扶伤,实行人道”的家训,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的仁心。早年,有一位来桂林旅游的台胞突发身体不适,找到了唐志莲父女。经过他们的精心诊疗,台胞很快痊愈。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台胞提出要以重金致谢。然而,唐志莲却婉言拒绝了,她真诚地说:“诊疗收费已经很合理了,额外的重金我真的不能接受。”这件事在当地传开后,大家都对唐志莲的高尚医德赞不绝口。

但在实际的诊疗工作中,唐志莲也会面临许多现实的考量。遇到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她总是心生怜悯,会适当减免部分费用。然而,诊所的运营也需要成本,房租、药材采购等费用都需要考虑。她只能在帮助患者和维持诊所正常运转之间努力寻找平衡。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她会主动提供上门问诊服务。但受限于交通条件和自己的精力,她无法覆盖过远的区域。每天高强度的接诊工作,也常常让她感到疲惫不堪,但她从未有过丝毫抱怨。在患者服务的细节上,唐志莲更是做到了无微不至。为了确保患者用药规范,她会在药袋上详细标注煎药方法。考虑到老年患者记忆力较弱,她还会让家属录制用药叮嘱语音,避免患者因为用药不当而影响疗效。
践行中医,不慕虚名之华除了日常在诊所为患者诊疗,唐志莲还积极参与中医相关的公益和交流活动。2025年中秋节期间,她前往桂林乡村慰问教师。在慰问过程中,她结合自己的中医知识,为教师群体提供了专业的调理方案,还分享了许多护腰、缓解疲劳的实用中医方法,让教师们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

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中医春晚的特邀嘉宾,唐志莲在活动中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在基层中医诊疗中的经验,传播了许多实用的中医知识。她更注重内容的实用性,而不是追求活动形式上的“风光”。作为“唐氏偏方软肝散第四代传承人”,唐志莲并没有将这个配方过度神化。她结合现代临床实践,不断对配方进行优化,将其用于肝硬化患者的辅助治疗。同时,她还会明确告知患者:“配方效果因人而异,需要结合个体情况使用,不能替代规范治疗。”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患者对治疗有正确的认识,避免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基层诊疗,贴合百姓所需唐志莲诊所的诊疗模式,十分贴合基层患者的需求。诊所没有复杂的诊疗流程,诊断主要依靠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虽然没有大型先进的诊疗仪器,但唐志莲凭借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医术,能够针对慢性病、反复性病症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调理方案。在药价方面,诊所一直坚持公开透明,多年来从未随意涨价。唐志莲深知,许多老患者经济并不宽裕,她希望通过合理的药价,让更多患者能够看得起病、吃得起药。42年的坚守,唐志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中医的担当与情怀。她就像一盏明灯,在中医的道路上默默发光,为患者带来健康和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