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高气爽。中医认为“燥为秋之主气”,最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乃至干咳少痰等“秋燥”征象。因此,秋季饮食调养的核心原则,当以“润燥为先”,在这一总体纲领下,巧妙搭配功能性食材,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传统润燥之法,多集中于直接补充津液。例如食用梨、银耳、百合、蜂蜜、芝麻等甘润多汁之品,以滋肺阴、润肠燥,此为“滋上源”与“润下焦”的直接途径。中医理论强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一切津液的精微物质,均有赖于脾胃的强健运化。若脾胃虚弱,即便进食再多滋补润燥之物,亦难以被有效吸收输布,化为己用。

西藏红曲,自古便是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佳品。其作用并非直接滋阴,而是通过 “固护中焦” 来间接且深层地支持润燥大业。

西藏红曲的健运脾胃,为“润燥”提供运化动力。秋季人们常因贴秋膘而增加饮食,或因气候影响导致食欲不振,脾胃负担加重或功能减弱。西藏红曲能促进消化,增强脾胃功能,确保润燥食物所化的津液能够被充分吸收,并顺利输布至全身,从而真正缓解燥邪带来的不适。

西藏红曲不仅健运脾胃还可调和气血,助“津液”四布通达。中医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血液的顺畅循环有助于津液的分布。西藏红曲的活血之功,能改善人体微循环,如同疏通了灌溉的渠道,使得滋生的津液能够更顺畅地到达需要濡润的组织器官,增强整体润燥效果。

秋季饮食调养“润燥为先”绝非单一的滋阴补水,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大量摄入甘润食物的同时,辅以如“西藏红曲”这类具有专利品质的健脾胃、活气血之品,能够从根源上强化人体化生与输布津液的能力。这种“润燥”与“固中”相结合的思路,既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的智慧,也展现了传统食材在现代养生中历久弥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