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笔者参加了大大小小累计10场漫展活动,承担过coser,摄影师,展商,活动策划等不同角色,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和数据调研,为大家分析中国漫展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漫展的深刻社会意义。

产业现状

2025年,全国范围内预计开展的漫展活动超过1000场,其中19家漫展品牌计划今年举办至少64场。2024年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已达5.03亿人,预计2029年将达5.70亿人。

随二次元用户群基数持续增加,漫展市场的多样化发展和消费潜力进一步扩大,并呈现出稳定增长的S型中间曲线,为投资者创造了稳定的增长机会,尤其是在广告位展览、周边产品及商业合作等方面的模式创新提供着持续的高速增长红利。

然而,随着市场相对成熟,同质企业活动竞争加剧,部分规模较小或缺乏知名度的漫展面临盈利风险,较大的漫展运营企业不断推进业务环节扩展,中小型企业需评估市场空间和自身品牌影响力。

与此同时,下沉市场兴起的大趋势在漫展行业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形式相对简单的同人展,only展正在县城快速萌发,县乡村级的漫展受众群基数正在快速拓展。

发展历史

漫展的雏形诞生于 1960 年代的欧美,1964 年,纽约 Comic Art Convention 把散落各处的漫画迷第一次聚进酒店宴会厅,1965 年意大利卢卡“国际漫画沙龙”又把漫画、科幻与游戏装进同一个展览,奠定了“多元同好大会”的基调。

 1975 年,日本 Comic Market 把同人志交易、Cosplay 与志愿者体系塞进东京消防会馆,规模从 700 人一路膨胀到今天的 50 万,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非官方 ACG 祭典”。进入 1980 年代,美国圣地亚哥国际漫画展(SDCC)开始邀请电影公司站台,好莱坞把漫展变成大片宣发的第一站;这股“展会即广告”的风在 1995 年左右吹向亚洲,催生了台北同人志展、上海 ChinaJoy、广州萤火虫等本土版本。不到半个世纪,漫展完成了从私人聚会到全球产业枢纽的跃迁,如今,像“上海chinajoy”这样的大型动漫展览,既是粉丝朝圣文化ip的圣地,也是资本与 IP 的竞技场。

社会意义

成年人对漫展往往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似乎它只是孩子的一个游乐园,但实际上,漫展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属性上的教育意义,其在形式上高度近似于瑞典的合作式社会实践教育。举例来说,我的师傅“流朱”,是一个年仅17岁的女高中生,负责一个超过50人的动漫社团,同时精通多门乐器,文化课成绩优异,曾获省级乐器竞赛金奖,国家级音乐竞赛银牌,在聊及未来时,她不仅谈吐得当,举止优雅,对发展规划也很有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这与其在漫展中深入参与的经济与社会活动有密切联系。

 “流朱”作为社长,要承担连接供求双方的功能,不仅要把握市场行情,还要协调组织团队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和经济视野。社团中的每位成员都要承不同的工作责任,例如妆造,发型,制衣,裁衣,在这个以初高中学生为主体的社团之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俨然成为一个微观经济社会,有消费者,有销售者,有生产者,有管理者,伴随着供需关系和经济活动,人际交往也随之开展起来,参与者往往尊称彼此老师,不仅懂得了人际交往技巧,大家的人情味儿也在互帮互助中逐渐足起来了,这与瑞典的合作式社会实践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的漫展已经不再是孩子的专属,很多大人在工作闲暇之余也会来到漫展,cos自己最喜欢的角色,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参加漫展已然是屡见不鲜,一个城市是否有足够多的展会,俨然已经成为城市软实力的体现。(曹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