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25年11月14日 美通社 -- 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EEA)加速向中央计算演进的过程中,行业普遍聚焦于功能整合与成本控制。然而,真正的变革并非仅停留在功能堆叠,而在于芯片架构的根本性重构它不再被动适配既有功能,而是主动定义整车的算力边界、安全等级与体验上限。 


武当C1200家族芯片的推出,正是这样一次深层次的“架构级重构”。我们直面传统多芯片方案难以克服的三大痛点:算力僵化、跨域延迟与安全冗余不足,从芯片底层构建了真正面向中央计算的设计理念。

这不仅代表了一颗芯片的技术突破,更标志着中国在汽车智能化的芯片核心架构领域,从“跟随者”向“定义者”转变的关键节点。

一、EEA演进的底层逻辑:芯片架构的三次范式跃迁

要理解武当C1200家族的价值,我们必须先回到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演进的宏观图景中,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史,本质是芯片架构与整车通信拓扑持续适配的过程。每一次跃迁都伴随着具体技术指标的临界点突破。

从分布式到域集中,再到中央计算,芯片的角色已由“单一功能载体”演变为“全域智能中枢”,而中央计算时代的核心矛盾,正是传统芯片架构无法支撑多域融合的技术需求。


1. 分布式架构下的碎片化困局

在EEA 1.0时代,核心逻辑是“每个功能拥有自己的ECU,一个ECU配一颗专用芯片”。灯光、雨刮、车窗等各自为政,每项功能独立运行。

这种模式在智能化浪潮背景下暴露出三大瓶颈:

  • 架构割裂,缺乏协同:各ECU相对封闭,通过低速CAN总线通信,数据孤岛严重,信息无法共享,难以协同;
  • 硬件冗余,成本高昂:高端燃油车搭载超百颗功能芯片,每颗均需独立电源、内存和接口,硬件成本较高;
  • 迭代封闭,升级困难:软硬件深度耦合,功能更新需更换整套ECU,OTA升级形同虚设。

此时的芯片,谈不上“架构”,只是孤立的功能执行单元。

2. 域集中架构下的域间壁垒

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发展,EEA进入2.0域集中时代,芯片设计转向“按域专用”:辅助驾驶用ADAS芯片、座舱用IVI芯片、动力用高可靠MCU。

EEA 2.0虽然将功能聚合,但域控制器间的片外通信引入了新的约束。实测数据显示,通过PCIe Gen4 x4连接两颗独立SoC进行数据共享时,DMA传输延迟约200-500μs,加上协议栈处理,端到端延迟轻松突破5ms。更关键的是,NPU利用率在典型行车场景下仅达35-40%,而座舱GPU在渲染AR-HUD时负载超80%,跨域算力借用无法实现,造成30%以上的综合算力浪费。

总的来说,EEA2.0虽然缓解了碎片化问题,在运行舱驾一体等复杂应用场景时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 算力僵化,无法调度:辅助驾驶NPU空闲时不能支援座舱AI语音,座舱GPU满载也无法借用辅助驾驶算力;
  • 跨域延迟,响应滞后:传统域间数据转发需经“芯片→网关→以太网→目标域”多级跳转,延迟高达十数毫秒,这就导致跨域间数据共享效率极低,使舱驾融合只能做到简单功能叠加,而无法真正融合;
  • 风险把控,成本上行:辅助驾驶要求ASIL-D级安全,座舱仅需ASIL-B,共用平台时若按低等级设计则存在安全隐患,若按高等级设计则使座舱成本增加30%以上,形成两难抉择。

域专用芯片的本质,是将“点状碎片”变为“块状孤岛”,仍未触及中央计算所需的全域协同本质。

3. 中央计算架构下的融合刚需

L2+及以上辅助驾驶每日处理数据量达TB级,座舱需支持6屏联动、AR-HUD、沉浸式交互等应用,中央计算EEA对芯片架构提出更多要求,必须解决三大核心矛盾:

  1. 异构算力的动态调度:CPU、GPU、NPU、ISP等资源需按场景灵活分配;算力综合利用率需提升至80%以上
  2. 安全与非安全域的物理隔离:关键控制与娱乐功能必须硬件级隔离,安全域需满足ASIL-D等级,非安全域需支持高算力交互,互不干扰;
  3. 跨域数据的低延迟流转:感知、决策、执行数据需在芯片内部高速交换,避免外部转发瓶颈。

正是基于这些根本性需求,武当C1200家族应运而生我们不再以“功能”或“域”定义芯片,而是以“中央计算的本质场景需求”重构底层架构。

二、武当C1200家族:为跨域计算而生的第一芯

中央计算场景对芯片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苛要求:既要具备跨域算力调度能力,又要满足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的双重标准,更需支撑软件定义汽车的灵活迭代。武当C1200家族通过四大技术突破,构建起支撑中央计算架构的核心底座。     


1. 7nm异构融合架构:打破域间算力壁垒

中央计算的核心在于“算力池化”,即实现资源的统一调度与弹性分配。武当C1200家族基于7nm车规级制程工艺打造,集成CPU、GPU、NPU、DSP、ISP、MCU及网关模块于一体,真正实现座舱、辅助驾驶、车身、网关四域融合。

其技术参数背后是对场景需求的精准匹配: 

  • 算力规模:CPU采用8+2 A78ae架构,提供170K+ DMIPS算力,领先市场主流芯片74%(Dhrystone跑分);AI单元支持多精度混合计算,特别优化并原生支持Transformer模型,可高效处理BEV、DETR等主流智能辅助驾驶算法;GPU包含8+1 G78AE核心,提供大于500GFLOPs FP32算力,支持OpenGLES 3.2、Vulkan 1.2等多种API,满足3D渲染与座舱娱乐的性能需求;
  • 存储带宽:2通道LPDDR5接口,兼容LPDDR44X,最大提供51.2GBs片外DDR带宽,配合12MB片上存储,可高效支撑TB级智能辅助驾驶数据处理,降低片外带宽依赖;
  • 数据流转:统一的跨域通信架构,通过高速片上总线互联所有计算单元,跨域数据可以通过片内总线直接交换,搭配分布式Message Box设计,每个处理器核都有专用收发FIFO,支持消息过滤;芯片内置高性能网关处理单元,集成16x CAN-FD、6x LIN、2x FlexRay及2x 10Gb TSN以太网端口,可作为智能辅助驾驶、座舱、MCU多域之间的数据交换通道;多种数据共享流转方式,将跨域数据通信延迟从传统方案的10+毫秒级降至微秒级,为座舱联动、DMS紧急响应等场景提供了关键性能保障。

所有计算单元通过高速片上总线互联,算力由统一软件平台进行动态调配:

  • 高速巡航时,NPU优先服务辅助驾驶感知;
  • 停车娱乐时,GPU与NPU可以协同工作,提供座舱游戏与AI交互体验;
  • DMS检测到驾驶员疲劳,可联动空调、音响、导航自动调节环境,甚至规划至休息区。

算力不再是固定分配的“孤岛”,而是随场景流动的“活水”,这正是中央计算的灵魂所在。

2. ASIL-D级安全底座:构筑整车可信根基

作为整车智能计算中枢,中央计算芯片的安全等级直接关乎行车安全。武当C1200家族是国内首款通过ISO 26262 ASIL-D产品认证的跨域融合芯片,同时满足EVITA Full信息安全要求,具备行业领先的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双重保障。

  • 功能安全方面:内置独立Function Safety Island(功能安全岛),搭载车规级Cortex R5核心,采用双核锁步、ECC内存校验、高精度ADC电源监控等机制,可实时监测异常并触发安全处理;独立仪表盘通路和片内高性能MCU单元(32K DMIPS)采用硬件隔离设计,无需虚拟化,性能最优且能保证仪表和规控业务不会受到座舱及娱乐应用业务的影响,提高系统安全性,满足ASIL-D等级;
  • 信息安全方面:集成满足EVITA Full 信息安全定义标准的硬件安全模块(HSM),支持国际通用密码算法(AESDES3DESRSA等)与国密商用密码算法(SM2SM3SM4),具备OTP安全存储、TRNG随机数生成(符合NIST SP800-90 abc标准)、主动屏蔽层等硬件安全机制,可抵御总线劫持、固件篡改等攻击。

“安全原生”的设计理念,使C1200家族无需外挂独立信息安全芯片和ASIL D功能安全MCU即可满足整车安全需求,大幅简化系统设计。相比传统多芯片方案,减少了硬件冗余与系统复杂度,降低成本的同时提升可靠性。

3. 场景化算力配置:精准匹配车型定位

中央计算并非一味追求高算力,而是强调“按需配置、合理分配”。武当C1200家族采用差异化产品策略,形成覆盖主流市场的完整矩阵,且每款产品的参数配置都精准匹配目标场景:

  • 武当C1236:国内首颗单芯片实现NOA行泊一体方案,集成高性能ISP(每秒处理2.4G像素),支持12路高清摄像头接入,满足高速NOA与入门级城区NOA的感知需求;以高性价比助力L2+辅助驾驶普及;
  • 武当C1296:面向跨域计算架构,支持DSI、eDP、LVDS等多种显示接口,最多可驱动5个显示屏;支持4K@60fps视频编解码(H264H265VP8VP9JPEG);满足多屏联动与沉浸式娱乐需求;音频系统集成HIFI5 DSP,支持7.1声道输出,可实现座舱语音交互与环绕声体验;内置万兆级网关交换模块,支持2x 10GbE+2x 2.5GbE以太网接口,数据转发容量达40Gbps,作为智能辅助驾驶、座舱、MCU多域之间的数据高速交换通道,全面支持舱驾一体、CMS电子后视镜、整车数据交换等复杂应用场景。

该策略支持车企基于不同车型定位灵活选型,实现从10万元级主流车型到30万元以上旗舰车型的平台化部署,显著降低研发与制造成本。

4. 全栈生态支撑:加速量产落地

技术领先之外,生态成熟度决定落地速度。武当C1200家族坚持“硬件开放 + 软件协同”理念,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

  • 多系统兼容:支持QNX、Linux、Android等主流操作系统,通过硬隔离与Hypervisor相结合的实现方式,兼顾实时性与交互体验。斑马智行已在C1296上部署Banma Hypervisor,实现辅助驾驶、座舱与整车数据的无缝协同;
  • 工具链完备:提供自研的山海®开发工具链,包含全面的开发包及算法开发所需的软件工具,满足模型量化、优化、编译、仿真、部署、调试等各个开发环节的需要,并纳入深度学习参考模型库转换用例,支持Transformer、BEV等主流辅助驾驶模型的快速迁移部署,大幅降低算法开发门槛,帮助客户进行灵活的模型迁移、部署和整合;
  • 生态协同深化:已完成与普华基础软件AUTOSAR CPAP系统的适配,成为首个支持本土AUTOSAR体系的跨域芯片;联合均联智及推出CoreFusion舱驾一体软件平台,为开发者提供高效的操作系统级软件底座,简化在软件研发过程中的开发流程,为舱驾研发的开发者提供全新的体验。

开放的生态让开发者可通过标准化API调用算力资源,借助可视化工具完成多域应用开发,并通过OTA持续迭代功能。武当C1200家族由此从“一颗芯片”进化为“跨域计算解决方案平台”。

三、价值重构: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赋能

中央计算的终极目标,是推动汽车产业从“硬件定义”向“软件定义”转型。武当C1200家族正通过与产业链伙伴的深度协作,在量产实践中释放巨大价值。

  • 在整车厂端:黑芝麻智能与国内车企达成战略合作,基于C1200家族打造新一代智能车控平台,涵盖辅助驾驶、整车数据交换与控制功能,释放武当C1200 家族的潜能,从而令消费者以极具性价比的方式拥有主流智能汽车体验;
  • Tier1与软件服务商端:安波福跨域域控产品、均联智及CoreFusion平台、斑马智行Hypervisor方案均已进入量产验证阶段。

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趋势:中央计算不是简单的功能和算力堆砌,而是通过架构创新实现“功能整合成本优化体验跃升”的正向循环。武当C1200家族的推出,显著降低了中央计算的量产门槛,加速其从高端车型向大众市场渗透。

四、结语:定义中央计算的中国标准

当汽车电子电气架构迈入中央计算时代,芯片已成为定义整车架构形态的核心引擎。武当C1200家族以“跨域融合”为核心理念,通过7nm异构算力池、ASIL-D与EVITA Full级双擎安全底座、片内低延迟数据交换以及场景化的产品定义,不仅破解了中央计算落地的关键技术难题,更是将软件定义汽车理念转化为可量产的硬件平台。

从分布式到集中式,再到中央计算,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演进,更是汽车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中央计算的终局,不是功能与算力的无限堆砌,而是通过架构创新让每一TOPS、每一瓦特、每一纳秒都为整车体验服务,武当C1200家族,正走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